UKuni张同学
本科:211工科大学
Offer:谢菲尔德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南安普顿大学
专业:电气自动化
GPA:80
IELTS:暂无
Final Decision:谢菲尔德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低分上名校的捷径?
大多数人一听中外的,第一反应“哇全英文授课啊”或者是“土豪啊”,当然被当作是土豪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因为我们班孩子大多数是工薪家庭出身,父母也是咬牙坚持把孩子送来的。
我呢家庭条件一般,2+1几十万左右的支出还是很有负担的。报考志愿的时候基本上没考虑要报中外,但是父母觉得我从小拔尖惯了,如果不能进一个比较好的大学肯定会觉得心里憋屈,所以就给我做思想工作。
其实父母很早就有了把我送出国的打算,但直接出国就相当于把一个孩子丢在一个语言不是很畅通,环境不是很熟悉,身边几乎没有朋友的环境里。慎重考虑之后,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比较了各种留学方式,偶然了解到可以通过国内外大学衔接的留学方式,也就是在国内读2到3年,再衔接到国外大学读书。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国内有一段过渡期,让自己开始慢慢成长,再加上这种模式下的出国院校都是采用全英文教材和双语外教教学,这对于提高我的语言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过,中外合作项目最重要是看国外对接院校,一般来说,这类项目对接的国外大学名次不会非常靠前,但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尽量挑选教学质量还不错的大学。和父母商量过后,最后报了某211工科大学的中外。
不仅在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与国外教育资源紧密接轨,也是为今后出国做铺垫,直接出国未必能马上适应,如果我可以利用合作办学项目提前适应和准备,也算是利大于弊了吧。
除此之外,我们的实验课比普通专业要多得多,且不说能力提高了多少,至少也让我们思维比较超前吧。而且普通专业都是大三才去实习,我这边大一就要开始准备了,还要准备考雅思等等,所以时间还是比较紧凑的。
当然歧视中外的肯定有,毕竟分比普通低了三十左右,人家分高自然有骄傲的资本,只要不是当面跑来嘲笑我一般我就不会去在意什么。坦白说,别的学院对我们还是有歧视的,或者是误解吧。说我们高考分低,然后拿钱进来的,,,这种的现在都一笑了之了。大部分学院对我们还是挺敬佩的,话不多说,自己学院的懂。
院里同学之间的氛围挺好,都挺团结的,是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我们学院也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名次都不错。
我想说,当你刚来学院的时候,你可能不会第一时间爱上这所国际化的学院,但是只要你投入并参与进去,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划重点,你得投入并参与进去。学院里土豪也有,但是本人还没遇到过炫富的炫的十分过分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总之,在这里,很开心。
其实光有勤奋努力远远不够,方向、规划、心态缺一不可!
大一第一次参加招聘会的时候,我被深深的打击到了,当时看到身边那些同学的简历,觉得自己那点薄弱的经历完全拿不出手,挫败感特别强。除了经历丰富,那些同学的 GPA 也很高,大都在 3.5 以上,而一对比只有 3.3(最低到 3.1)的我真的太弱了。
而且当时我也试着去投了许多公司的实习岗位,结果一个 offer 都没拿到,后来又有一些专业课的考试成绩也不如人意,这一连串的打击把我从大一时那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中彻底打醒,开始重新思考学习这个事。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不能浪费参加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所以我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
相比于其他大学生很颓的状态,我居然可以从早到晚非常的专注,努力得自己都把自己吓到了。每到 final 的时候,熬夜已经成为常态,有时候常常学习到 3、4 点,睡 2 个小时就起床继续复习然后去参加考试,付出还是有收获的,之后我的 GPA 一直都是在往上升的,没有退步过。
努力过后才明白,虽然都是一样的大学生,但人与人的大学经历真的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宅宿舍、打游戏、谈恋爱;或疯狂投简历、找实习,又心急火燎刷成绩,最后却发现一个都没做好……回头看看自己,突然觉得很感谢自己当初的“及时刹车”。
在大学期间的实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职场中会给自己贴“标签”的各种公司。那些世界 500 强等顶尖公司因为待遇高成为了万人眼中的“香饽饽”。面对如山一样高的简历,学校是 HR 看重的一个点。有时甚至如果你不是 Target School , HR 都不会去看。
个人觉得这种贴“标签”给人定性的方法是非常武断的,但是如果无法阻止别人给我贴“标签”的话,那我倒不如就给自己加个名气大一点的“标签”,去吸引他们来了解我,再去发现我真的很有价值!
所以这就是我后来拼命学习保持好成绩争取申请到英国名校的原因和动力吧!名校可以让我看到更多机会,手握更多底牌。其实光有勤奋努力远远不够,方向、规划、心态缺一不可!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法,让别人发现你有价值的方法绝不仅申名校一条路。申请什么学校,未来走什么样的路还是需要你自己慢慢摸索,慎重地下决定。
罕见2+1背景,依旧拿到百强名校
读合作办学项目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读了三年之后,最后真的能出国么?合作办学申请留学会有许多不定因素会影响申请的方案及结果,看似简单洋气的合作办学,在申请他国留学上却不简单。
而且听说很多学校可能是不认这种形式的双学位的:像英国的很多学校,格拉斯哥、利兹就是不认可这种模式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认可,像伯明翰。我觉得其实看的还是最终成绩吧,先不说认不认可,首先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均分不会下降,不然真的会得不偿失呢。
那么既然是“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接受2+1背景的大学又是什么档次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英国的顶尖名校,Top30是几乎不接受这类学生的。想想也能理解,每年全世界的精英都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名校根本没有多余的名额。
总的来说,2+1背景能够对接的国家和学校还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选择里面,我在网上了解了这些能够对接的大学的排名、生源、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基本信息。
如果想要master在英国念一个比较好的学校的话,那么我的2+1课程一刻都不能松懈,对于GPA来说都是非常看重的,难度还是相当高的。不过我真的很不想忙活到最后,申请到排名很靠后的学校,既然已经走到最后一步,那就尝试去申请吧。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我和父母也考虑了很多方面,妈妈说“未来你肯定是要回国的,电气工程属于热门专业,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跨专业申请的话风险比较大,还是按照原专业申请吧”。所以,我们的目标定在了电气工程方向的院校。
出国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提供成绩单了,在递交申请的时候我却犹豫了,到底是递交国内院校的还是国外院校的,还是说要求两个院校的都一起递交呢?事实证明,2+1的背景对于很多学校来说不太被认可,学校审核的时候一直要求提供全部的学制证明以及说明。
我尝试发邮件去学校邮箱咨询,有的学校是本科国内和国外的GPA都需要提供,并且成绩都会参考的,没有孰轻孰重的比较,也有的学校是分开给的。我根据自己要申请院校的具体要求一一将材料递交过去。
当然还有重要一环是语言成绩。事实证明,当我在这种形式教育下再走向国外的时候,我语言已经通了,因为与学校外教沟通的多了,对国外的风俗也了解的比较多,就不会害怕出国,再加上这三年时间已经做了足够的心理建设,我和我的父母对是否能适应这件事完全没有焦虑,都是兴奋。我想,这种留学模式可能更适合像我一样有出国想法的学生。
这些都成为我材料中突显的优势,我在材料中突出课程是全英文教学的强势,并且表达自己对于自己专业上面的理解,写起来都是满满的内容啊。
申请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要耐心,细心,更要有信心。完成一年的申请,你会更了解你自己,也会更明白自己前路在何方。
而在面试部分,其实面试前真的特别特别紧张,生怕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对着自己写入简历的经历反复地看反复地练习如何用英文去表达,有时候自己认真起来真的会吓到自己的。我将自己的经历准备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设计了几个“亮点”,希望可以吸引到招生官的注意。
当我走进去的时候,招生官热情的打招呼瞬间让我不那么紧张,我所担心自己会出现的答非所问或吞吞吐吐都没有出现,过程中越说越溜,可以这么说吧,渐渐把面试的主动权抓回我自己的手中,通过肢体语言让招生官感受到自己的自信和热情。面试完出来,我信心百倍,感觉应该有戏了吧。
申5中3,收获这样一个结果其实有点意外。伯明翰我申的是电子电气工程(EEE)专业,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冲冲看”的学校,结果是被拒了......
谢菲我申的是电气与电子工程,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材料准备上( CV 、 PS 、 Writting sample ......)。当时还是院长亲自面试的我,问了很多与学术方面相关的问题,而且非常深入。我当时感觉发挥一般,结果最后却收到了 offer ~后面接连收到南安和纽卡的offer,我对妈妈说:“终于不用担心会不会失学啦!”
世上没有多少天才,也没有多少人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多数梦想成真的人,都是靠努力,一点一点向目标靠近。
如果非要有什么建议的话,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在每个自己可以努力的部分尽力做到最好不要出纰漏,如果最后的结果仍然不满意的话那就认命。
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去往终点的道路有很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