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青城到伦敦政经,7年感悟,论英美教育的点滴差异

从美国青城到伦敦政经,7年感悟,论英美教育的点滴差异

从踏上异国求学开始,我们的人生就注定承担更多坎坷。我在英美两国辗转生活七年,度过了最美好的学生时代。

眼下美国新任总统川普上台,英国首相梅老太访美,两个轰动的政治事件让我再次陷入思考,陷入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以及更加地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体会:美国跟英国留学,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我?工科男,DePauw计算机本科,LSE人类学硕士,经历了美英两国风格迥异的大学教育,理转文换专业的各种坑,被无数人帮助,心存感激。

1488960508966615.jpg

(风水宝地青城镇,DePauw大学)

“习惯了美国四年悠闲如诗的小城生活,来到伦敦,激进的快节奏一时间让我找不到北。”

DePauw精致,一体化美式校园,身处印第安纳大玉米地间一块风水宝地--Greencastle青城镇。这里安谧静美,森林环绕,小河流过,经常有鹿出没。 20世纪的青城镇曾是矿石出产地,吸过很多金。现在矿厂已经回归自然,成了森林公园。当地居民多为种玉米、养牛羊的中产阶级农场主。

DePauw曾是法律和医学专科学校,在战后改制为私立文理学院。学费很高,学生大多来自当地中产阶级家庭。 这几年,因为有校友的资助,学校开始发放大量奖学金,吸引了一些来自芝加哥和纽约地区的穷学生,以及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我就是其中一位。 与之不同,我的硕士大学LSE隐秘在伦敦的高楼大厦间,没有校园,出入其中的学生也经常西装革履,看似好像是金融城里的一间造钱机构。 LSE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乏名流政客子弟,更多的则是工薪阶级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他们大多雄心壮志,要靠自己的努力挤进社会精英阶层。 习惯了美国四年悠闲如诗的小城生活,来到伦敦,激进的快节奏一时间让我找不到北。

1488960611120429.jpeg

(夹在金融城边角里的LSE)

“最初去到美国的几个月,我时常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进错了教室,看错了书?”

1488960737531844.jpeg

(阳光明媚,课堂搬到了室外)

美国本科教育极其注重写作和批判性分析。我在青城镇修的大多数课,都有论文写作和独立课题研究。学期初,每个教授都会发一份课程内容介绍,多可几十页,少则半张纸。 课程大纲里有评分标准,会重点标出课堂发言占期末总分的比例,通常在20%,考察上课讨论的积极性,鼓励我们批判性思考,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这是神圣的20%也是奇葩的20%,美国本地学生性格基本上是给个翅膀能上天的类型,这20%磨嘴皮子就能拿的分变成很多人的救命稻草。

于是,填鸭式教学在美国是压根没有的,满堂课都是你我争锋的辩论和提问。然而,机智的我很快就发现,大部分发言都和本堂课所学内容无关!大比例的扯犊子。。。最初去到美国的几个月,我时常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进错了教室,看错了书?当然,上完大一我就习以为常了,随着大家知识水平的提高,课堂上也会开始出现更多引人深思,甚至彻底颠覆思维定式的讨论。到了大四还扯犊子的话,那这几年学也是白上了。

1488960829741524.jpeg

(LSE 课堂)

来到英国,上课的方式完全不同。课堂讨论不再占分数,全由最后的考试一锤子买卖定终生。上课的时候教授站在讲台上lecture,优美动听的英式发音像留声机里的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老歌。 每堂lecture过后都会有分组的seminar讨论课,虽然不占分数,但同学们却经常唇枪舌战。Seminar通常只有7、8个学生,教授也会参与其中。所以如果没有做足功课,想要扯犊子过关,那就只有出糗的份了。。。 既注重应试,又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英式教学系统下出来的学生都是经过魔鬼训练,素质没得说。

“由于全班整体分数太差,我决定给大家一个重考!” 

这事儿就发生在了我身上。 我在美国参加的第一场考试是生物,是的没错学计算机的我选了生物课,50道多选,10道简答,考点特别细致,漏点扣分,自由发挥想象力扣分,指出题目错误加分。。。 好消息是我考了全班第一92分,坏消息是,班里一半以上挂科,均分不足60%。 呵呵,所以全班再复习一周,然后出题重考。

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教授们有很大的自主性来制定考试标准和评判学生表现。他们认为,教育的本质重过程和内容,而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也就是说,思大于学,方法大于结果。 权力的增大也就意味着教授的责任更重,有的教授会请学生回家吃饭谈心,有的教授会给学生选课找实习,有的教授帮学生申请研究项目和资助金。。。于是教授和学生成了朋友。

1488960935514555.jpeg

也许是英国人自带高冷,英国的教授们大多和学生保持一定距离。 我在英国对于教授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一位每天上课都suit up的绅士。他教我们宗教人类学理论,上课的时候大声背诵他准备好的讲稿,是不是端着眼镜愁你一眼,告诉你此处为重点,请pay attention! 课后与他的tutorial是我整个LSE生涯最痛苦的经历,但收获颇多。

Tutorial通常是教授和学生的一对一座谈时间。一学期10个周,3次tutorial。每次tutorial之前要准备一篇3000字论文,座谈时间教授会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论文的内容。 这位高冷的英国绅士常把办公室门打开,坐在你对面的沙发上跟你友好的寒暄几句,然后便进入了火枪模式。他会沿着论文的脉络,一个论点一个论点的质问你。如果你交上的论文没有脉络。。。呵呵,他不带脏字的说话艺术下将会使你的尴尬癌直接进入晚期。。。

“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活在泡沫里。”

1488961001814628.jpeg

 

(DePauw毕业晚会的大蛋糕)

如果只有考试和论文,安心的做一个爱读书的美男子or美少女,那这生活可能是假的。。青城四年好像梦,我在美国的四年,这个国家在奥巴马的带领下进行了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变革,每一桩都以自由民主倡导者的胜利为结果写进历史。 但是,暗流涌动,各种不同阶层的冲突并没有因为政策的变革而出现改观。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川普的竞选口号,成功折射出了美国民众对社会现状的迷茫。大学里充满热血,永远都是各种社会问题的辩论中心,大学生的诉求也通常紧跟,甚至引领着舆论导向。

2013年秋,我已离开青城镇,来到伦敦读书,然而发生在DePauw的学生运动闹上了美国很多媒体的头条,牵挂着远在海外校友的心。 随着越来越多少数族裔和国际学生的加入,DePauw一时间五彩缤纷,文化多元。 可是,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完全被当地中产学生接受。因种族歧视而引起的各种大小冲突经常在校园发生。由于画面不太美好,这里省略很多不可描述。。。

1488961082779649.jpeg

(冲突现场)

总之,冲突在2013年的秋季彻底爆发,学生和老师联合罢课,在校园举办露天辩论。学生记者的议论性通稿,甚至被美国当前最主流的民主媒体The Huffing Post 登上头条。 这一切发生在全美“BlackLifeMatters”运动爆发前夕,犹如整个美国少数族裔再次平权运动的前奏。

我记忆中安谧静美的青城镇一时间成为社会运动的中心,让人怀疑自己在美国的日子可能是假的。但是,就像DePauw学生运动口号所说的那样,大学的美好并不真实,它也许是个“泡沫”。在大学,我们无限制的自由发表言论却并不一定承担后果。我们时时刻刻接受着教授、校友、家人给予的关怀和庇护。后来保护伞撤了,我们必然不会再有机会无忧无虑。这时,我们是否依然可以自信、坚定,乐观,勇敢的享受酸甜苦辣的人生?想到这些,反倒觉得也许不再安静的青城镇更加真实,川普领导下的美国似乎更加骨感。

1488961149454914.jpeg

(LSE学生创业分享会)

来到伦敦,英国的生活自始至今都没有安静过。 地铁时常罢工,苏格兰不停闹独立,医生也走上街头抗议唐宁街的奇葩医改,就连LSE的教授也曾罢课在学校的老楼门前做演讲。经过大半年的折腾,在首相梅老太的带领下,英国又即将走向另外一个注定颠簸的险路---脱欧。 也许嘈杂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留学生活海外七年,我和小伙伴们学会了在困惑之时梳理心绪,每天都有充沛的精神重新出发,制定自己的生活频道。处变不惊,平常心,这大概是我出国以来最大的收获。

英伦学霸
英国留学签证面试问题及回答指导
在伦敦过春节指南